
患手足口病的双胞胎患儿
近日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:秋天不速之客——手足口病,已进入高发期,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就诊。
英德市人民医院儿内科收治手足口患者增加,符合流行病学。
01认识手足口病
自带危险滤镜,谈“手足口”色变。手足口知多少?
什么是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、好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,主要表现为手、足、口、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多伴有发热。
好发年龄
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。
好发季节
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病,多呈较明显的“双峰”特点,5-8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,9-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。
02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
直接接触:患者的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等。
飞沫传播:咳嗽、打喷嚏时的飞沫。
间接接触:被病毒污染的玩具、餐具、毛巾等。
03发展阶段
潜伏期
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~7天的潜伏期。潜伏期无临床症状,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,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发热期
起病急,体温一般不超过38.5℃,伴有食欲不振,流涕,咳嗽,咽痛,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
疱疹期
发热1-2天后在患儿口腔、手、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、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。
皮疹的特点: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、咽后壁,舌边、唇齿侧,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,很快破溃形成溃疡,其周围有红晕,疼痛感较明显。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,皮疹周围发红,疱疹较硬,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。
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、脚掌同样的皮疹,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。(切勿自行挑破,避免继发感染)
恢复期
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,一般情况下7~10天后疱疹愈合,不结痂,不留瘢痕。
04需注意什么?
手足口病虽然大部分病例症状较轻,极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,如果患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。持续高热,体温大于39℃,或体温大于38.5℃并持续超过3天;出现神经系统症状,表现为嗜睡呕吐、头痛和肢体抽搐等;出现循环系统症状,表现为呼吸和心率增快、四肢发凉和皮肤花白等。
05如何防控?
♦疫苗: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(建议6月龄-5岁儿童接种)。
提问:得过手足口可终身免疫吗?
答:病毒类型多,可能多次感染。
♦日常防护:
1、晨检:一摸、二看、三查的方式,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,如有异常及时就诊。
2、隔离:发病后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。在家中休息,直至症状消失后1周(通常需隔离14天),防止交叉感染。
3、加强消毒:对患儿的环境、玩具、餐具进行擦拭消毒。
4、注意个人卫生: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如勤洗手、不随地吐痰等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归来、接触公共物品后、玩耍后、接触眼鼻口前必须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。

手足口病可防可控,做好卫生防护、关注孩子症状变化, 为孩子营造一个卫生、安全的环境,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。